【再工業化】港大學者倡聚焦高增值產品研發 須與大灣區城市合作
發布時間: 2022/12/05 06:00
港府近年積極推動「再工業化」,港大經管學院馮國經馮國綸基金經濟學教授鄧希煒認為再工業化是香港經濟轉型的最佳選擇,除了生物及生命科技產業,亦可將重點放於高增值產品的研發、創新及裝嵌上,亦要與大灣區內其他城市積極合作。
港大經管學院於今年9月發表「香港經濟政策綠皮書2022」。鄧希煒指出,香港面對產業單一、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及全球經濟放緩,對本港作為貿易和金融中介的功能構成重大挑戰,現時是推動經濟轉型的好時機,透過再工業化可以令本港產業支柱多元化,亦可完善科研及創新的生態系統。
他指,不少人仍對工業化抱有錯誤觀念,以為有關產業一定屬高污染、只涉及勞動人口,但環顧往日的「亞洲四小龍」,其餘地方的工業都佔GDP 20%,本港現要急起直追。
鄧希煒稱,香港科研實力雄厚,可將再工業化的發展重點放於研發和創新,及針對高增值產品供應鏈中的高端活動。他認為,其中一個發展方向是生物及生命科技產業,因香港各院校及機構有大量相關的研究及經驗,日後可將研究成果商業化,發展成醫療設備及用品、甚至製藥。
配套不足 需與灣區城市合作
他又認為,香港條件較適合小規模生產,可以考慮發展高端科技產品來料加工及裝嵌的行業。他指出,香港有零關稅及保護知識產權的優勢,對高科技產品更有保障,故買家及賣家都有信心讓產品來港加工。他舉例指,近年有設於將軍澳的工廠會裝嵌人造衛星,相信有關行業有發展空間:「國內工廠升級轉型都係咁,由裝嵌開始做起,之後再做埋研發。」
不過他指,香港僅彈丸之地,難建立完整的供應鏈,加上工業基礎設施不完善,相關人才不足,故鄧希煒認為本港應與大灣區內城市合作,借其製造能力及供應鏈,克服香港發展再工業化的局限。
他指出,大灣區城市的工業產業近年增長快速,香港公司應與大灣區城市積極合作,例如深圳在電腦、電動車零件等具優勢,香港可聚焦有關行業,於產業鏈上游多做研發,達致協同效應,並發展長期夥伴關係。他又認為,香港要保持在提供專業服務方面的優勢,包括為大灣區城市的公司提供融資、保險、品質保證、市場推廣、售後客戶服務、專利申批等。
吸龍頭企業 中小企「自動埋位」
港府於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要搶人才、搶企業,身兼港大亞洲環球研究所總監鄧希煒認為,搶企業屬較佳的短期做法,是要吸引到龍頭企業來港發展,中小企便會「自動埋位」;至於搶人才亦要以業內領軍人物為目標,做好人性化的配套吸引來港,並將可退還在港置業額外的印花稅年期縮短至3年,以鼓勵他們在港定居及置業。
鄧希煒認為,政府短期做法是先搶企業,認清重點產業的龍頭企業,再吸引他們來港:「公司自然會帶中高低層嘅人員嚟香港做開發」。而當龍頭企業來港後,可帶動行業的上游發展,中小企就會「自動埋位」,帶動香港相關發展。
他指出,港府對外講好香港故事時,要多指出及解釋香港現有優勢,如實行一國兩制、國際化、有完善金融體系及成熟的出入口制度等,作為吸引企業進駐香港的誘因。他建議港府要作大膽嘗試,在面對市場失衡、產業單一的問題時,可適當向需要振興的行業提供補貼。
搶業內領軍人物 需人性化處理
至於搶人才,鄧希煒稱出手要快、狠、準:「認定邊啲係全球嘅領軍人物;高端人才好多時候都係跟人去走,因為好難單打獨鬥。」他指,搶人才的條件要優厚,但除了高薪外,亦要有人性化處理,「唔係話人工加3倍佢哋就會嚟,好多時專業人士唔會淨係為錢而心動。」鄧希煒認為,當局要協助處理外來人才的子女教育問題,關顧其家人來港後是否適應,亦要推出創科發展藍圖,讓他們見到在港發展的前景。
對於施政報告提出向合資格外來人才退還在港置業額外的印花稅,鄧希煒認為相關年期可縮短至3年,以鼓勵他們在港置業,增加其定居香港的可能性。
HKET APP健康台更多都市疾病影片:https://bit.ly/3cNFwr7
hket 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立即下載:https://bit.ly/34FTtW9
記者:黃悅晴